發布時間:2022-10-09作者來源:金航標瀏覽:2610
最早的USB 1.1標準由USB-A、USB-B兩種接口組成,速率低到可憐,只有12Mbps,現在基本上被淘汰了。
USB 2.0接口速度提升到了480Mbps,物理接口類型多了幾種,除了常規A、B型之外,還有micro、mini之分,很多人用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這一代的接口,迄今還有很多手機在用。
USB 3.0的接口速率5Gbps,也就是大家常見的藍色USB接口,目前也是很多電腦上的[敏感詞]主力接口。
不過從USB 3.1開始,USB組織不知道為啥腦抽,開始了混亂的改名,USB 3.0好好的名字改成了USB 3.1 Gen1,在USB 3.2時代再次改名為USB 3.2 Gen1。
USB 3.2 Gen2接口速度則提升到10Gbps,在很多電腦主機上也很常見,物理接口有四種標準,包括USBC等等。
USB 3.2 Gen2x2的速率則是20Ghps,從這一代開始物理接口幾乎統一為USBC了,在一些高端主板及電腦上有存在,但并不普及。
USB4時代總算簡化了命名,回到了之前的方式,它實際上也有USB4 20Gbps及40Gbps之分,但物理接口同樣是統一為USBC。
就在前不久,USB4 v2.0橫空出世,再度讓人摸不著頭腦。
也許是決定痛改前非,USB-IF組織現在做出兩項重大決定,一是正式刪除USB 3.x/USB4的商用命名方式,二是取消SuperSpeed USB品牌(其實就是USB 3)。
現在,USB 3.X和USB4將變更為“USB+傳輸速度”的命名方式,即USB 5Gbps、USB 10Gbps、USB 20Gbps和USB 40Gbps。
因為USB4 v2.0還處于草案階段,所以沒有獲得正式命名,不出意外的話,它最終(11月USB DevDays上敲定)會叫作USB 80Gbps。
那么問題來了,USB 2.0呢?
USB-IF解釋,因為USB 2.0的傳輸速度只有480Mbps,如果也同時變更為USB 480Mbps,后面的數字太大可能會誤導部分用戶,所以USB 2.0和USB 1.0繼續保留。
按照USB-IF的想法,使用代際命名很容易出現混亂,不如直接標記出速度直觀,新的命名規則將適用于接口、線纜、包裝等各種印刷場景,如果是快充設備,還必須標記出最大功率。
這樣看起來,的確更加直觀了,可是先別高興,更凌亂的事情在后面。
因為USB是開放標準,而非強制標準,所以如果廠商們愿意繼續使用USB 3.x/3.2 GenX/USB 4甚至USB4 v2.0,依然不受限制……
換言之,只有USB-IF認證的線纜、端口、設備等才會自然而然使用新的品牌標識,其它的產品嘛,愛用不用。
事實上,USB4標準問世兩三年了,可惜普及速度非常慢,其主要技術來源于Intel提供的雷電3,速率可達40Gbps,但是Intel自己又推出了更好的雷電4,在移動平臺上幾乎取代了USB接口,AMD在銳龍6000筆記本上也支持了USB4,只不過筆記本廠商的支持依然有限。
目前的計劃是,全新命名方式將在下季度開始陸續生效。
Copyright ?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