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的世界里,相較高性能SoC,MCU是更低等的硅基生物。隨著國產的擴張,MCU的價格連年下降,一些外資芯片設計企業索性放棄了低端通用MCU生意,或者是把相關業務線出售給了本土公司。本土通用MCU在缺芯潮時期,進擊的兇猛程度前所未有,外加下游需求不足,成為造成MCU價格下跌的重要原因。GD近兩年MCU的營收增長和航順近一年的飛速成長,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么國產廠商是如何從邊緣崛起,擠走海外公司的部分市場的?2010年左右,大陸第一批晶圓廠發展成熟,本土MCU公司就開始打著pin to pin的旗號做替代。在這段時間里,國際MCU大廠不僅積累起成千上萬型號的MCU,還同各個高校展開合作,培養準工程師們的用戶習慣,往后布局到各個角落。而國產廠商暫時還沒跟上腳步,只能在出貨量最大的通用方案上競爭。“產品技術是一方面。但此前大家對國產MCU的接受度不高主要還是因為學習成本太大,切換到新的MCU產品,工程師大概需要花費3個月或一年的時間熟悉各種配置及編程方法,不是所有的工程師都愿意花費這樣的精力。”談及國產MCU的發展時,李青說道。從國際大廠的MCU產品完全切換到國產MCU并非輕而易舉,從接觸到完全導入往往需要一年以上。李青所在的公司雖然服務更信賴國際客戶的海外巨頭,但由于政策限制,不得不大量使用國產MCU,又遇到近兩年供應鏈緊缺,海外MCU供應不上,李青的同事們只能花費大量時間修改方案代碼,同時還需要向歐美客戶推介價格更為低廉的國產MCU方案。即便是客戶態度松動同意導入國產MCU,這些MCU也不一定能夠在國內晶圓廠封裝測試,也不能夠一次性成功滿足海外客戶的所有需求,很多工程師為此經常加班。缺芯潮期間,本土某MCU廠商對標TI設計了一顆面向按摩椅的MCU芯片,其目標客戶恰好是澤泓公司廠商合作的終端客戶,于是與澤泓公司達成合作,加快自家MCU的落地進程。不過這一加速后的替代,依然需要經歷樣片認證測試、小批量認證測試、小而新的項目替代,最后才會進行到老而大的項目替代。“無論是對于代理商來說還是對終端客戶來說,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需要穩步推進,我們參與這一國產MCU的替代項目大約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澤泓說道。這與通用MCU從缺貨到漲價再到大跳水的時間周期剛好重合。而就在這一年半里,MCU芯片的世界已經大不一樣。隨著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和進口缺芯潮愈演愈烈,不少下游廠商也逐漸意識到國際供應鏈的不穩定,紛紛主動或被動地改變自己的用戶習慣,嘗試加入到使用本土MCU的大潮中來。研發檢測儀器的賽沐思在缺芯潮來臨之前就考慮到了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在產品設計之初就做了選型冗余,2018年完成冗余設計,2021年模擬器件也全部實現國產化。因為超前的布局,賽沐思幾乎沒有受到漲價的影響。當國際MCU有著明顯的漲價趨勢時,賽沐思的清洗儀器所使用的MCU產品順利從ST的產品切換成GD的E103VBT6,后者的價格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不到。在賽沐思看來,阿杰的行為近乎荒謬:“我每個月的訂貨量只有幾百片,都是芯片原廠直接供貨,實在是無法理解炒貨的人為什么要囤GD的芯片。”代理商和經銷商也在MCU的國產替代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鐘垠的公司原本是國際大廠的經銷商,TI、ST、Microchip等國際大廠的MCU原本是這家公司的優勢貨源,但缺芯潮期間,無法提供客戶所需芯片或芯片價格嚴重超出客戶預算的情況時有發生,于是在2020年,公司調整市場策略,新成立一家國產芯片代理公司,國產車規級MCU廠商chipway赫然在列。“遇到市場上買不到貨或者芯片價格實在太貴,我們會比較各家芯片的產能和規格,為客戶提供合適的國產替代解決方案。”鐘垠說道。也正是因為本土車規級MCU尚在起步階段,性能和規格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能夠實現替代的型號寥寥無幾,所以在國產通用性MCU在市場大殺四方的同時,車規級MCU能夠“幸免于難”,價格依然保持堅挺。